渔线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渔线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数字音乐时代内容为王渠道为王

发布时间:2020-02-11 05:49:43 阅读: 来源:渔线厂家

以网络作为媒介进行影音产品下载早已不是新闻,而越来越多的网站下载以“质高物美”、“无需花费”、“及时迅捷”等诸多先天优势获得了大众的喜爱。同时,对于传统的娱乐唱片公司也形成了不小的市场冲击。近阶段,一些唱片公司也开始与互联网“联姻”,形成了一个另类推广方式。 数字音乐的出路 数字音乐呱呱坠地。说起数字音乐还要回到20年前,在1987年的德国,当时有一个研究院研究出一种叫作MPEG Audio Layer3的音频文件压缩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P3,它要通过一些编码格式来保存和回放。比如,音乐CD、HDCD、XRCD、SACD、DVD-Audio、DTS CD这些都可算作是高保真的音乐格式。尽管对于数字音乐,目前各界人士仍旧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数字音乐就是用数字格式存储的,可以用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来传输,可以很方便地拷贝、播放音乐。 数字音乐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还是一个很年轻的生命,然而短短数年间就有着非同寻常的迅猛发展。早在2005年,中国数字音乐销售总额就达到36亿元人民币,超过了传统音乐市场的销售规模。业内人士分析,2006年到2010年是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127亿元人民币。但是我们也看到,与数字音乐市场的迅猛发展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音像产品市场却不断下滑。2004年,传统音像产品发行金额为25.1亿元,发行数量为4.17亿盘,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了8.9%和8.6%,销量和收入都进一步下降。 唱片业的噩梦挥之不去。其实,传统唱片业的噩梦并非刚刚开始,早在多年以前,就被盗版市场冲击得苦不堪言。IFPI的报告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盗版CD市场——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中国唱片市场上95%的CD都是盗版。尽管政府不遗余力地宣传反盗版,并对几乎所有的盗版大军围追堵截,但是仍然无法抚平唱片公司的暗伤。 旧伤未愈,又添新病。P2P软件的出现更使唱片业雪上加霜,唱片业又不得不与互联网“结仇”。统计数据显示,网民中用过BT等P2P软件下载影视、音乐作品的人数预计占到总网民数的10%左右,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使用过。网络在线试听或下载的方便快捷使得广大音乐爱好者霎那间如获至宝,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尽情享用这种“免费的午餐”,同时不用为盗版CD的劣质而苦恼,何乐而不为。2006年中国互联网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如果每个音乐作品下载价格以2~4元钱计算的话,中国整个唱片业每年将在网络上损失将近100亿元,这是一个令唱片业昏厥的天文数字。 数字音乐终于找到突破口?如果说从CD走向MP3是技术发展不可避免的途径,那么对于唱片公司来说也只有尽快拥抱一直抵制的网上音乐销售模式。但是,消费者付费购买数字音乐的数量,与上千万非法下载音乐的人士比起来,仍然是九牛一毛。但是很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产业以及全球最大的手机用户数,又让所有人在无线市场看到了希望。 通过终端提供的数字音乐,SP通过相应技术手段进而演变为铃声下载、个性化铃音、点歌、送歌等多种服务形式,再由运营商提供给消费者进行选择购买。这样的无线音乐产销模式,在过去几年间一直占有着无线产品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市场上,铃声和整曲下载业务占据了增值业务收入中的大部分份额。在中国市场,无线音乐收入也接近增值业务总体收入的35%。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秋天不回来》、《求佛》等网络歌曲,取得了上千万元的无线市场价值,后者可以说是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的明星产品,下载量一直在网络排名中高居首位。虽然SP都赚得盆满钵溢,但是身后的唱片公司却并没有收到足够的利润回报。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完全是由于大多数唱片公司当时只顾头脑一热,而并未对无线市场的营销渠道有足够的了解——作为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的SP来说,它们通常都是买断歌曲,并不会基于购买量与唱片公司进行利润分成。于是,即便再火爆的歌曲,再大的下载量,唱片公司依然只能望而兴叹。所以把无线市场看作是唱片业的救命稻草,似乎也未必准确。 难道唱片业真的无路可走?要么再想出新的对策,要么一味等待而错失机会。

广州工作签证种类

深圳注册公司代办

注册公司网站

深圳代理记账会计公司